乾陵作为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历时1300多年,经考古专家勘探它的地宫至今保存完好。从文物保护方面来讲,国家并无开挖乾陵地宫的计划,今天各位参观的这个地宫,是根据史书记载、考古勘探并参考乾陵已开挖的几座陪葬墓墓室结构、再加上人为想象于1994年建成的。地宫以砖土结构为主,全长200多米,整体呈斜坡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反映唐代文化;第二部分反映唐代墓室结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幅乾陵的古建筑复原图。
乾陵古建筑复原图:乾陵陵园修建于盛唐时期,陵园利用梁山三座自然山势建造。整个陵园格局仿唐代都城长安城营建,分内外两重城墙,内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外城“周80里”;在内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城门;另外,陵园内原有献殿、偏房、回廊等房屋建筑378间,历时1300年后的今天这些建筑基本都不存在。现在来到乾陵,我们主要参观陵前司马道两侧这百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雕,有著名的无字碑、述圣记碑、六十一王宾像等,因此,乾陵具有“露天石雕博物馆”的美称。除此之外,我们更多的是感受陵园宏伟的气势与地表这一百多件精美石雕带给我们历史的信息与见证。
唐宫乐舞:唐代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融合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组反映唐代音乐、舞蹈的唐宫乐舞。唐代是我国音乐史上“歌舞伎乐”的鼎盛时期,也是宫廷散乐由盛而衰的时期,随着唐代散乐走向民间以及乐棚、勾栏等表演场所的出现,对宋代市民音乐的出现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人,公元693年武则天为了亲享万象神宫,她曾亲自导演了大型歌舞《神宫大乐》,当时参与的演员多达900人,可谓盛况空前。到了唐玄宗时,玄宗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可谓“八音领袖”、“梨园鼻祖”。
唐代体育运动——打马球:马球是唐长安城内最盛行的一种骑马击球的体育运动,古代一般称之为“击球、打球或击鞠”等。据考证,马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又称“波斯球”或“波罗球”,大小似拳头,圆形,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料做成,中间挖空,外面涂上红色或彩绘一些花纹,骑马人手持的球杖长数尺,一端弯曲如弦乐,用来击球,形状有点象今天的冰球杆。唐代盛行马球运动,上自皇帝,文武百官,下至骁将兵士,甚至连身体纤弱的宫女都爱骑马打球。唐代的许多皇帝都热衷于观看或亲自参加马球比赛。中宗喜欢看球赛,玄宗更是马球健将。在唐代景龙三年,中宗李显为欢送养女金城公主入藏和亲而特地举办了一场马球赛,吐蕃使臣向中宗提出请求与宫廷球队对垒,在最初的几场比赛中,吐蕃队球艺不凡,屡胜皇宫球队。于是唐中宗李显命临淄王李隆基、武延秀等四人迎战由10人组成的吐蕃队,两队队员各显伸手,只见李隆基更是“东西驱突,风回电击,所向无敌”,球艺之高,使“吐蕃队功不获施”,只能望球兴叹。在当时民间有歌谣:“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可见这些帝王对打马球的痴迷程度。
召见使者:唐朝建国290年,和30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武则天君临天下,大力发展了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她规定:东至高丽国(今朝鲜),南到真蜡国(柬埔寨),西到波斯、吐蕃,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就是离大周神都洛阳较近的应该入贡的“蕃国”;将不受武周管辖的外国称为“绝域”,两者统称为异邦、别国。对蕃国,武则天要求按期进贡,对外国则平等对待。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外事活动频繁,许多国家都和唐王朝有着友好的外事关系。眼前这一场景就是吐火罗国(今阿富汗)使节向武则天进贡鸵鸟的场景。中国古代没有鸵鸟,鸵鸟产于非洲、西亚一带,汉代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先传入的是鸵鸟蛋,《汉书》称“大雀卵”或“大鸟卵”。《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永徽元年(650)“吐火罗遣使献大鸟如驼,食铜铁,上遣献于昭陵。”在乾陵朱雀门外神道两侧就有一对石刻鸵鸟,它是唐朝同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物证。
运筹帷幄:唐朝整个疆域面积大约1300万平方公里,呈一片叶子的形状。版图中包括北边的外蒙、关内道、回鹘;东到今天的南朝部分;南至缅甸、越南、柬埔寨以及西边的伊朗,如果把这些地方去掉,就是今天的中国疆域。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是武则天手指版图指挥平息“扬州叛乱”时的场景。
公元684年,扬州城内汇集了一批官场失意的文人政客,如徐敬业、骆宾王、魏思温等,他们因不满武则天当政,于是以“匡复庐陵王”为名,在扬州发动叛乱,这次叛乱以徐敬业、骆宾王为首,为了扩大舆论宣传,骆宾王写了一篇叫《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学史上著名的檄文,写作文彩飞扬,语势大气磅礴,说武则天“狐媚偏能惑主”、“蛾眉不肯让人”,通篇揭批咒骂武则天“天地不容”、“人神共嫉”。言词之戾,无以复加。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武则天表现的处乱不惊,他调兵遣将施展能力,仅用了44天就平叛了这次叛乱。据说武则天在朝堂上边看檄文边笑,不仅不恼怒,而且看到“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一句时,把檄文放下,拍案叫绝,镇定自若地问作者是谁?并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意思是这样的人才,怎么早没发现被荐举呢?竟以爱才之心压抑了遭辱骂的怒火,由此可看出武则天的非凡与气度,认识到武则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
微服私访:作为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武则天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她非常体恤民情,经常微服私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武则天与宰相狄仁杰微服私访,在民间遇到百姓迎娶新娘时的场景。
唐宫春月: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才人”属于“正五品”的妃子,主要负责李世民的饮食起居以及后宫的娱乐事务。唐太宗晚年多病,这时身为太子的李治经常服侍在他的病榻前,据《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说明当时两人就是一见钟情,这一场景因服侍李世民在宫中约会的场景。
君临天下: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遗诏:“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李显亲政不到两个月被武则天废掉,另立第四子李旦当皇帝,公元690年武则天废李旦,自己称帝,同年9月9日即位,改“唐”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各位眼前的这一场景就是武则天临朝时的场面,她的左边站的是才女上官婉儿,她当时与狄仁杰并称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总结武则天的一生:她14岁入宫,当了12年唐太宗的才人,26岁入感业寺为尼,二次进宫后,当了2年唐高宗的妃子,28年的皇后,6年皇太后,15年武周的皇帝,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另外一个女人,像她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遭遇过那么激烈的反对又享受到那么多的荣耀,拥有那么高的权威。”
参观完前半部分下面我们进入后半部分,专家根据已开挖的唐代墓室结构推测,乾陵地宫的墓室可能分为三个部分,即:前墓室、中墓室和后墓室。
前墓室:进入前墓室,它以反映佛教文化为主,专门设置了一个佛堂,供武则天拜佛,这也是它与众不同之处。由于武则天从小受到她母亲杨氏的影响,信奉佛教,早年又入感业寺为尼,诵经念佛,对佛教就有了很深的了解。最主要的是她能当上皇帝,是借助了佛教经典《大云经》。因为在《大云经》中有一段关于天女“净光”的故事,说净光最早是一个国王的夫人,后来转生成天女,又转生成菩萨,后来转生成一个女人统治一方国土,最后再转化成佛。武则天命薛怀义给《大云经》作注释,叫《大云经疏》,将净光天女改成弥勒佛,说弥勒佛化身成为一个女人来当皇帝,武则天还命人在各州建立一座大云寺,配一本《大云经》,让高僧宣讲。身为女子的武则天想一统天下,完全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可她在《大云经》中却找到了女子为王的理论依据,顺利的登上了皇帝宝座。唐代初期本以道教为国教,因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的统治者认为老子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将道教供奉为国教。武则天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受到人们信奉。
中墓室:中墓室属于祭祀之地,安置着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牌位。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于洛阳贞观殿,公元684年,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李旦护送高宗灵驾回长安,于当年八月葬天皇大帝于乾陵。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公元706年,中宗李显护送武则天灵驾返回长安,7月2日将其与丈夫李治合葬于乾陵。在两侧墙壁上各位看到的就是武则天的灵柩由洛阳运往长安的途中,途经之地百姓跪拜、送行的场景,说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确实受到了百姓的爱戴,深得民心。
耳房:进入后墓室之前,在我们两侧出现有两个耳房,分珍宝房和书房。由于乾陵地宫尚未打开,它的地宫陪葬品让人浮想联翩,它同墓室结构一样神秘,在史料中不会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武则天当皇帝时期的文献资料及想象陈列此珍宝房。结合乾陵已发掘陪葬墓中出土的文物,专家将乾陵地宫的陪葬品分为六类:玉器、金银珠宝、字画、玻璃玛瑙、丝绸、陶(瓷)器等。
另外,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爱好书法,因此这边耳放中放置的是皇帝用的文房四宝、书画墨宝等。其中有武则天生前所造字的几个字,分别是一生为人、山水土为地、半出为月、日月当空为曌、一中心为臣、四面八方为国、一介为天。另外,失传已久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等书法也很有可能在乾陵地宫陪葬。
武则天作为文化爱好者,她的诗作也令人啧啧称赞。墙壁上的这首《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为李治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情诗;另外这首《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首诗充满着驾驭江山的王者之气。由此,还引发了一个流传极广的神奇故事:诗诏一颁,果然百花都开了,唯有高贵的牡丹不开,女帝盛怒之下,命人将牡丹连根拔起,把杆烧焦,并贬到洛阳,从此洛阳成了牡丹之城,而“焦骨牡丹”则成为牡丹中的极品。
后墓室:后墓室就是安放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尸体的陵寝之地,也是整个地宫最神秘的地方。后墓室的上方是穹窿形的天宇,并绘有日、月、星辰图,下方是方形的地阔,反映出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央放置的是一个房屋型的建筑,就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玉棺椁,它是一种高级葬具。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相隔22年,公元706年,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后,乾陵地宫被封死,至今未被打开,由于乾陵修建于盛唐时期,在历时了130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尸体至今是否保存完好?我们能否一睹武则天的真容呢?这些就留给大家去猜测吧!